Saturday, 30 June 2007

跨越年少的浮跨:以耶羅波安棄老從少為鑑戒

歷代志下第十章
1 羅波安到示劍去,因為全體以色列人都去了示劍,要立他作王。 2 那時,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因為逃避所羅門王,住在埃及;他一聽見這事,就從埃及回來。 3 他們派人去叫耶羅波安回來;他就和全體以色列人來見羅波安,對他說: 4 “你父親使我們所負的軛甚重,現在求你減輕你父親加在我們身上的勞役和重軛,我們就服事你。” 5 羅波安對他們說:“三天以後你們再來見我吧!”眾人就離去了。 6 羅波安王和一些在他父親所羅門在世的時候,侍立在所羅門面前的老人商議,說:“你們有甚麼提議,我好回覆這班民眾呢?” 7 他們對他說:“如果王善待人民,使他們喜悅,對他們說好話,他們就必永遠作你的僕人。” 8 王不接受這些老人的意見,卻去和那些同他一起長大,侍立在他面前的年輕人商議, 9 問他們:“這人民對我說:求你減輕你父親加在我們身上的重軛吧。你們有甚麼提議,我好回覆他們呢?” 10 那些同他一起長大的年輕人對他說:“這人民對王說:‘你父親使我們所負的軛甚重,現在求你減輕些吧。’王要這樣對他們說:‘我的小拇指比我父親的腰還粗呢。 11 我父親把重軛加在你們身上,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打你們,我卻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12 耶羅波安和全體人民都遵照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天再來見我”的話,第三天來見羅波安。 13 羅波安王很嚴厲地回答他們。羅波安王不接受老人的意見, 14 卻照著年輕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卻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
按列王記上十一章的記載,所羅門強盛以後,娶了許多外族女子,晚年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偏離了上帝去隨從別神。他的心不像他的父親大衛完全師於耶和華他的上帝」(十一4)。於是耶和華向上發怒,對他說:「我必奪去你的國,把國賜給你的一個臣子。」只留下「一個支派」給他的兒子羅波安(十一9-13)。

上帝先後讓以東人哈達和在大馬士革作王的以利亞大的兒子利遜來攻擊他。這兩人都是以前大衛所擊敗的。

但影響最深的不是外敵,而是內患。

耶羅波安
話說耶羅波安是所羅門的臣僕,是極有才幹的人,受託管理「約瑟家的所有奴工。」沒想到他也起來反叛所羅門。因此,所羅門便要追殺他。在所羅門的追殺下,耶羅波安逃到埃及去。當時先知亞希雅,以身上所穿的新衣撕成十二片,十片交給耶羅波安作預表,對耶羅波安發預言說耶和華必從所羅門兒子羅波安的手上奪去十個支派歸他。(這亞希雅大概曾預言和評論所羅門的生平事蹟,見歷代志下九29提到他寫有預言書)。

有關羅波安失去十個支派的支持的事蹟,基本上歷代志下十章1-15的記載和列王記下十二章1-15的記載完全一樣。事情源起於所羅門逝世後,羅波安要到示劍去受立為王,有人特地通知耶羅波安,他便從埃及回來,與眾人會合。可見當時也有人是支持他的。

他們一起來見羅波安,說:「你父親使我們所負的軛甚重,現在求你減輕你父親加在我們身上的勞役和重軛,我們就服事你。」這話反映了一件事,一是所羅門是否真給他們負重軛了,二是半代威脅的話,意思是:如果你減輕我們的負擔,我們就服事你,要不然就…。

羅波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從聖經的描寫我們馬上有一個印象是,羅波安實在是沒有智慧。但作者的重點不在於此。他評論的重點在於耶和華對所羅門的懲罰。但我們可以從兩面來學。首先我們要來考查以色列民的要求合不合理。

話說所羅門繼續父親大衛的託負建立聖殿。按理說,材料大衛在世時都已準備得七七八八了。但所羅門在位年間,除了「建造耶和華的殿和自己的王宮用了二十年,又修築希蘭送給他的那些城市(其實是他送給推羅王希蘭的,但對方不喜歡[比較歷下八2和王上九11],使以色列人住在那裡,又修築了在曠野的達莫,又建設訪城和一切貯藏貨物的城市(歷下八1-6a),聖經作者還形容他還完成「他統治的全境內喜愛建造的一切(八6b)。但以色列人沒有作苦工,而是作戰士、軍長、車兵長和馬兵長,又有二百五十名監工(王上十23說有督工五百五十人)。

基本上從以上所記所羅門的確是大興土木,甚至還用象牙造了一個包上純金、有六級台階的大寶座,而他所用的一切杯爵器皿都是金造的,並且用黃金手術遺了二百面都盾牌。但哪來那麼多資金呢?他每年所得兩萬三千公斤的黃金。是否都是他們的貢禮呢?還是由人民繳的。至於他向他國的回禮,以示巴女王為例,為數也不少,只不知對其他邦國如何。

以這樣的背景而言,耶羅波安與其他人的要求,可能亦多少反映真實的情況。他問了一些長老或老人家的意見,他們建議善待這些百姓,但他不接受,再去問一些和他一起長大、侍立在他面前的年輕人。這些和他一起長大的,或許都是皇親貴族,可能從小驕生慣養,並不體恤民生疾苦。他們竟然建議他如此回應百姓說:「我的小姆指比我父親的腰還粗呢。我父親把重軛加在你們身上,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打你們,我卻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羅波安並不體恤民情,反而為了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以及從小見慣的奢侈豪華。他「王權」慾望膨漲,聽不進長老的意見,反而接受年輕同伴的吹捧慫恿,聽了心中愛聽的。聖經作者如何評論這件事呢?

這事原是出於耶和華
不論是列王記或歷代志,評論都接近。列王記說:「王不肯聽從民眾的請求,因為這個轉變是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列上十二15)。歷代志下的記載評述也類似:「王不聽從人民的要求,這事原是出於上帝,為要實現耶和華藉著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十15)。前者說「這個轉變」是出於耶和華,後者說「這事原是出於上帝」。列王記著重點在於「轉變」,可見可以不那麼轉變,而歷代志純粹以整個事件評斷。

若可以不那麼轉變,那可以轉向哪呢?其實,羅波安可以聽從長老的,事情就不會急轉直下。我覺得事實還以從羅波安那種還沒有脫離朋輩(同儕)壓力的影響,這種情緒常左右一個年輕人的決定。比如說,明明一個年輕人可以很正經的有很好的工作表現,也可以很成熟的在上司面前談吐,但由於怕同輩的排斥和嘲笑,因而故意表現得吊而郎噹,滿不在乎的樣子;分明說話說得好好的,突然間來一個「很性格」的冷笑。

這些都帶來年輕人事業和人際的危機,而卻不自知;反而常埋怨環境不理想,自己懷材不遇,或說其他人走捷徑等等。問題都在別人身上,而不在自己。諷刺的是,人在甚麼年齡,就常犯那個年齡的錯誤,似乎避也避不開,雖有人提醒,總是聽不進耳,好的是事過了才明白過來,差一點的則事過仍沒有醒悟。

如果提醒了也避不了,為何提呢?我覺得就像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經歷,主提早告訴他,好叫他事過以後想起來,就能明白。提了不表示不犯,提是為了將來回想起來能成長,能經歷恩典的赦免。

這是從人事層面上學習,也從個人成長上學,但聖經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觀要我們學。這種歷史觀是神學歷史觀,或說以神為中心的歷史觀(theo-centric philosophy of history)。

橫與縱的歷史觀
就這觀點來看,不論是就「轉變」而言,或就事件整體而言,上帝是主宰。這背後有一個問題就是:那羅波安是註定要聽年輕人而不聽長老的話的
了,不論他有多少的自覺性,以色列始終要分裂。列王記和歷代志都要教導一種神志 宿命論嗎?神志若理解為上帝的主權,那的確是的,但宿命論則不然。但如何高度強調上帝對歷史的主權,而不落為宿命論呢?則要從人的道德主權來談。人必須能選擇,才能說道德。在此,我們看見,從人事或人的心意和作為的層面看,羅波安有自由選擇權,可選擇聽長老的,也可以聽同伴的。他選擇了後者,是宿命使然,還是自己的道德和人格修養造成的。或許是他沒有智慧之愚妄心所造成。

按聖經的角落,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羅波安的父親所羅門即不像其祖父大衛敬畏上帝,就必離開了正道。羅波安目睹父親所羅門的揮霍奢侈,不免只學了表面,而不知父親早年智慧的來源,以及延續自祖父的敬虔心。這樣說來,他的錯誤是不能免的。

然而聖經作者的興趣不在於從人的道德層面分析,而是從上帝與人的約和關係上談。道德的最根本是人與上帝的關係,一切的歧途都源自離開上帝;一切的福禍都定奪於上帝。因為公義的耶和華斷不以有罪為無罪,祂因所羅門的罪降罰所羅門。但這罰波及後代。西方思想裡對人的自主性和個體性(individuality)有很多強調,但顯然聖經的角度更注重群體。今天西方社會的群體主義(communitarianism)或後自由主義(post-liberalism)很強調群體,那是後話,這裡不便延伸談論,但簡單而言聖經的群體觀,依然是建立群體和上帝的關係,而不是一種自足的、彼此制約的群體而已。

我們回來處理以上所謂「轉變」和「這事原是出於上帝」的意思,就是說轉變暗示著人事的轉變,是現實的因果關係;「出於上帝」則更著重於神志的角度,是超越的上帝的主權。歷史的轉變都有這兩個層面,一般人看人事,信上帝的人從聖經學另一個層面,兩個層面不必互相排斥,前者是橫(horizontal),後者是縱或垂直(vertica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