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June 2007

掃羅(二):掃羅之被棄

十三至十五章重點

掃羅,一個充滿悲劇性的人物,一登基便預言了他的下台(十三14:但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合他心意的人。)

話說他在吉甲登基(十一14-15),登基後不知哪一年他帶兵要攻打非利士人,自己選了三千人,自己領二千,兒子約拿單領一千。敵方非利士人也集結共有戰車三千(新譯本),騎兵六千人,而步兵像海沙那麼多。以色列百姓驚慌失措,與之前打敗亞捫人的時候氣勢有如天淵之別(十一章)。結果許多都逃了。而掃羅則留在吉甲,跟隨他的百姓卻都戰戰兢兢。

戰或不戰呢?撒母耳約了他在吉甲等他。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結果眾人都先後離開掃羅散去了(十三8b),剩下六百人(十三15)。掃羅似乎沒有做錯,反而是撒母耳遲了。有學者說會不會是撒母耳有意遲呢?或是撒母耳早已到達,卻不出現,要看掃羅會如何做。從第十節來看,叫我們覺得無巧不巧,早不到遲不到,偏偏獻完祭以後,(這祭本是祭司獻的,掃羅是越份了),撒母耳便出現。似乎有意和他作對似的。從正面的角度看,是要試驗掃羅順命的態度如何。

掃羅實在也非常難為,他的百姓一個個離他而去,這對一個王、一個領袖來說實是很大的威脅,也是很大的挑戰。一個領袖本來是應該在危機的時候作決定的。但這時候的掃羅卻面對一兩難的局面,怎麼做都沒有勝面。若是等下去,或許在以色列中他便失去了威信,若是不等,似乎有得罪了撒母耳,但撒母耳卻又遲遲不出現。

撒母耳為甚麼會遲到?我們可以兩方面的推測:
• 有意遲到:如果真是有意遲到的話,那撒母耳這番話是否一早已放在心裡想對掃羅說,只是沒有適合的時機。
• 因故遲到:真有一些原因促使他遲到,只是聖經沒有透露。

重點是他遲到的時機,使掃羅看起來似乎是被逼要作出如此決定。掃羅可能看不是事情的嚴重性,可能他感覺當前的危機迫在眉睫,更為當務之急。 為甚麼他要僭越,代撒母耳獻祭呢?掃羅為自己辯護,提出五個理由:
• 百姓離我而去;
• 撒母耳沒有按期出現;
• 非利士人聚集──情勢危急;
• 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我可是做正確的事。
• 我是「勉強」獻上燔祭──我也不想的!

第十節說到剛獻完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但撒母耳並沒有接受他的問好(十一節),反而是一開口就責備他:「你看你作的好事(你做了糊塗事了!)」 撒母耳沒有接受掃羅的理由。 撒母耳的重點在於掃羅沒有遵守耶和華神的吩咐(第十三節至十四節)。

撒母耳一責備完,馬上就宣告:「但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自己子民的領袖」。這一刻的宣告,是因應掃羅所為而發出的預言──即是神在那一刻給他的感動;或者是代表原本這王位的膏立本就有一個條件──王要遵守耶和華的命令,若不然就必如十四節所說「王位必不長久」,經文沒有太多的理論,撒母耳的宣判非常嚴而重,我們的印象就是掃羅不聽話。

我們的小回應是:一個不作決定的領袖會失去跟隨者。但掃羅的處境卻帶出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聽從人重要還是神重要。得罪人嚴重,還是得罪神嚴重;失去人可惜還是失去神可惜。

最後,這一段記載了留下了一個伏筆。十四節說「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這「已經尋著」的意思非常曖昧,到底是否神已一早尋找了大衛呢?另外,從撒母耳的寫作角度而言,始終大衛才是主角,掃羅只不過是序曲,這或許也影響了文字的描述。但話說回來,聖經即是神的話,我們只從這角度來看,但要同意作者的意思──掃羅的確是違背了上帝才遭至此下場,而上帝也是在掃羅沒遵守祂的吩咐後才廢棄他的。將來我們也看見大衛犯罪、所羅門犯罪的後果,但唯有掃羅讓人有悽涼的感覺。

沒有武器
離開了十三章十四節,上接掃羅之被棄,進入約拿單的事蹟穿其中。從十五節開始到二十三節很有意思,特別提到了以色列中沒有一個手裡有刀有槍的事實,而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這一提有沒有特別的含意呢?讀到第十四章時我們便明白了。的確,原本聖經並沒有分章的,這一分章反而使我們一時沒有捕捉到那上下文連貫之處了。

十四章一至四十六節幾個情節前後穿梭,掃羅和約拿單交錯出現,掃羅的被棄和約拿單的可能被擁護,交織一起,呈現出人生的複雜面。先是起於十四章一至十五節,上承沒有百姓武器,獨掃羅和約拿單有的話,下接他帶著拿武器的僕人偷襲非利士人,靠耶和華打敗敵人的事。安排於此,顯然突顯出上帝大大使用他,讓人可能錯以為這就是前文所說「合神心意」的人。看約拿單幾次的說話,如第六節下:也許耶和華為我們動工,因為不論人多或人少,都不能妨礙耶和華施行拯救。」又第十節下:「因為耶和華已經把他們交在我們的手裡了」(比較第十二節)。

像雖像,但很快讓我們看見下一段經文的一個危機。危機的起點──全是因掃羅一個不是很細心、魯莽的行動──起誓而引起的。他說:「不等到晚上,不等到我向敵人報了仇,就吃食物的,那人必受咒詛。」約拿單在不知情下觸犯了掃羅所起的誓言。等以色列民告訴他有關誓言,他的反應可以說 呈現出與他父親不同的觀點,也可以是類似後來押沙龍對大衛的態度,:「我父親連累了這地的人。你們看!我嘗了這一點蜂蜜以後,我的眼睛就明亮了。今天眾民若隨意吃了從他們的仇敵奪得的東西,不是更好麼?如今擊殺的非利士人,不是更多麼?」(十四27)這一發不可收拾了。他這一說竟然使到眾人將所奪的牛羊和牛犢,宰了並連肉帶血吃了(十四32)。這是很矛盾的一個情形:一方面耶和華把敵人交在約拿單手裡,另一方面約拿單並不十分敏感於律法。

到底為何要有約拿單戰勝的一個插曲,作者選材時可不可以不要加入這一段呢?顯然,這一插入,更顯出掃羅之被棄。至於約拿單活在這樣的歷史中,當事情演變到耶和華使他得勝的一幕時,在那個時空中,歷史將如何演變那時尚不知道,每個人都會以為他必作王。但結果不是。像,但「像」不是標準。耶和華所選立和膏立的才是。 像雖像,卻不是。顯然撒母耳記的作者很快已經回答了我們的問題:約拿單不是那位「合神心意」的人。

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顯然不是要顯明上帝要約拿單接續掃羅作王,而是顯明掃羅的悲劇下場。但當掃羅要按誓言定約拿單的罪時,掃羅與約拿單這事的衝突最後要掣籤來找出是誰犯罪,事情好像一直往悲劇下場發展。百姓卻為約拿單求情,顯示出以色列民並不站在掃羅這一邊,反而支持他的兒子約拿單。 照說,約拿單即受支持,他應能繼任王位,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掃羅的反應
話說掃羅,三十三節到三十五節看見掃羅聽見有人吃帶血的肉,他馬上反應說:「你們有罪了」,然後他為耶和華築壇獻祭。 撒上十四35說:「掃羅為耶和華築了一座祭壇,這是他初次為耶和華築的祭壇。」獻完祭後,掃羅想大概可以追擊敵人了吧!於是說(卅六節):「我們不如夜裡下去追趕非利士人,搶掠他們,直到天亮,不留他們一人。」沒料到祭司的反應是:「我們當親近神。」掃羅以為獻了祭,大概就是這麼回事。但似乎該處理的罪還不夠徹底。

祭司名叫亞希亞,先是在十九節已提到。 這祭司的角色很奇怪,沒有撒母耳那樣的權威。這祭司似乎聽命於掃羅,連搬運約櫃、獻祭都是由掃羅作主的。整件事,祭司的話很少,是偶然的嗎?是真相如此,也作者也讓我們有心者來讀出來。少,為甚麼?沒有機會發言,不方便發言。掃羅不愛聽。掃羅不是個愛聽勸的人,有自己的主張。他很重視自己作王的地位。所以,祭司不愛表達。
這更顯出這短短一句話的重要。雖不愛說,但這句非說不可。
祭司開了口,掃羅唯有求問上帝可以去追趕非利士人。但上帝沒有回答。原來他起誓的事還沒有了結。此外,這次他的求問,神沒有回答,是否再強調神已離棄他。同時,再次顯示他的生命特質:不愛聽。後來歷代志對掃羅人生下的結論是:他沒有求問耶和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也可以說因為「他不愛聽」。

亞瑪利人一役再次沒有聽命
十五章說的是與亞瑪利人爭戰的事。耶和華的吩咐是不可憐惜他們,要盡殺死。結果掃羅是殺盡了一切牲畜和眾民,只是生擒了亞瑪利王亞甲,第九節說:「只是掃羅和百姓卻憐惜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凡下賤瘦弱的,盡都殺了。」

結果這是很嚴重的:這樣的不遵守耶和的命令使耶和華後悔了。
可貴的是,撒母耳為此甚為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雖然他由始至終都不贊成立王的事,但即膏立了,便忠心耿耿。這是他在神面前忠心的表現。

撒母耳前往責備掃羅。再一次我們看見掃羅為自己辯護。掃羅的辯護十分有意思。他把保留牲畜的罪全怪在百姓頭上;又美其名為要獻與耶和華你的神。這「你的神」真是可圈可點,他不說「我的神」,而說「你的神」,難道他不再以耶和華為神了嗎?十五節說一次,廿一節又這麼說。

二十二至二十三節正是其核心所在:聽命勝過(於)獻祭。

二十四節到三十一節:二十四節再次見到掃羅把過錯賴在百姓身上。他說他因懼怕百姓才如此。三十節更是見到掃羅的心不在神身上,而是在於他自己的面子。他對撒母耳說;「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色列人面抬舉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華。」這敬拜的舉動也是政治性的。

最後一節揭露給我們知道撒母耳為掃羅悲傷的緣故是因耶和華後悔立王的事,而這立王的事好像一早都已知道是不好的了,現在正是「應驗了」。



二十八章2-25提到掃羅求問女巫的事(交鬼),是段難解的經文。為甚麼掃羅要出此下策呢?聖經說:「掃羅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卻沒有藉著夢,或烏陵,或先知回答他。

最後,掃羅是在戰役中自殺而死的(撒上卅一)。歷代志作者的評述值得我們看一看,經文說:「掃羅死了,因為他悖逆耶和華,沒有聽從他的話,也因為他去求問那交鬼的,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把他殺死了,把國位轉交給耶西的兒子大衛。

問題討論:

一、十三章8-10提到掃羅等不到撒母耳就先行獻祭了,撒母耳為此責備他,他回應他的理由。你覺得掃羅的原因和答辯合理嗎?撒母耳的責備當如此理解?

二、從撒母耳的責備和宣判,請分享為甚麼事情那麼嚴重?

三、請分享和討論掃羅生命中「向上帝求告」和「聽從上帝的吩咐」這兩個主題。

四、掃羅的生命如何反映了這一個主題:「聽命甚過獻祭」?

1 comment:

Unknown said...

掃羅不顧神在地上的國的權益,從創世紀開始,神就說他要揀選以色列作他的國民,因此以色列不是人的國,是神的國。
掃羅是被神所膏,並不是因為他好乃是因為神膏他。
他的一生所作的,都是為了要鞏固自己的國。但其實在他身上所發生的,他之所有王位,都是神給的。不是他自己得來的。
掃羅不但是存著為自己的自私的之外,他也不順服神的帶領。
簡單的說,掃羅的失敗是因為人的墮落本性造成的。